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守贞教育——环境激素下催生的道德激素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10  更新时间:2011/5/2 23:37:53  文章录入:sfwh

摘自郑州日报:从今年秋季新学年起,《今生无悔》,一本源自国外的品格培养教材,其理念和内容将逐渐渗透到云南省中学(含中职学校)和大学的“三生教育”必修课程中。在当前这样一个崇尚自由权利和开放包容的大时代,思想是禁锢不住的,欲望同样也禁锢不住,提倡禁欲与禁锢思想一样可怕——婚前无“性”便是“贞”吗?而且笔者想问的是“贞”在何处?只是没有“nice in”还是没有“nice on”呵呵,在这里用两句高夫术语倒是不错。如果只“贞”在一个科学鉴定,那这个讲科学的贞节牌坊是不是要和毕业证书一起发放?我想起自己在《琥珀》里所想要表现的一种新的男女关系问题:琥珀因为当了小兵应该是没有接受过这种“三生教育”的无知杯具,而张伟军是一个懂得克制和见好就收的一方官员,他知道自己患有功能性障碍,在他的心底里,自始至终认为自己和琥珀没有发生过什么关系,而对于一个感情超越年龄、精神超越现实的年轻女性而言,很多的表达对于她来说往往是超越了一个“in”和“on”的,琥珀的男友吴一凡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成功男性的代表,他先是误解了琥珀,但当他在爱情面前说服自己去接受琥珀的曾经和一切不良过往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了琥珀的“贞洁”而琥珀告诉他,有一种感情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而是不能忘记……我将这一段畸形的感情放在SARS期间,也算是一个对人性面临灾难的脆弱表达。

这个“三生教育”当然必要,但这个“守贞”的问题好像太动物化、简单化了吧?相对于两性来说这无疑是一剂道德激素,只是这样的激素,在使用和吸收的计量上根本无法量化。嘿嘿,刚刚我在跟我一个做整形医生的女友通电话,我笑说,你的处女膜手术马上又要生意兴隆了,搞不好,没有这个拿不到毕业证书才有意思啊!真是矫枉过正,原因只是艾滋的传播和健康的因素吗?难道生理需要健康,心理就不需要了?

  

无独有偶,现在有一种叫做环境激素的东西,也叫环境荷尔蒙,英文叫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ndocrine disruptors,直译叫做“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环境激素是指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到环境中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物质。在现在这个从奶粉到鱼肉都让将我们的下一代“早熟”的时候能将“性问题”由后台搬到前台,由地下移到地上,也算是教育的务实与创新。“性困扰”已经越来越早的开始困扰学生,引导青少年学会性自律,避免伤害,实在是一件好事。但“教育”你守住“贞洁”的底线,是不是就等于解决了一个根本的困扰问题,由此带来的新的问题呢,如性畏惧、处女情节等等后续的婚姻倾向问题,这个教育体制下的“缓冲”在于:在保守之下积累量变,等待有朝一日的质变。这该不该算是不切实际的恐吓性教育。呵呵,人的感情和性的表达与需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你拿一个根深蒂固的东西给学生洗脑,为的只是一个传染病的疾控和女性健康生育的问题,算不算因噎废食?

为了能阐述一种新的爱情道德观,《琥珀》是一部很折磨我的小说。像我这样的快手,从来都是找个酒店熬上一周就能出个大稿的,但这个问题让我一直不能说服自己,加之事物繁杂以至搁置至今。去挑战人类从心理到生理极限的问题,该不是一个“守”字能解决的。然而“存在即是道理”,“守贞教育”于当下在我国的某些大学的出现正是反映了时代对这样一种教育模式的需求。但也可想而知,一个身体和欲望备受压抑的人,他(她)的思想和灵魂必定也是不自由的。“守贞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而存在于当今的社会的某些群体之中,或被认可推崇,或被反对批判,已经成为了当下大众争论的焦点,并且在超越“女贞教育”本身,这一争论已经猎涉到了道德、人权、自由和平等等方面。相对于女性而言,基本上等于又回到了封建社会的禁锢,使道德与社会和社会制度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例如剩女的贞节的问题,婚后的忠诚问题等等,在此插入一个小笑话,葛尤问小刚:我该和谁结婚呢?一个是美女,但她和N个男人上过床,另一个是丑女,但她是处女。小刚说:你是想和一帮人吃蛋糕还是一个人吃牛粪!放荡不是美女的专利,其实“美”是一个人的社会义务,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该用美来面对社会,好像我们的“贞守”观,它其实也只是一个做人的本分而已,是教育之中的蕴含,本不需多加脚注的。

现在的人只要能不要脸不要命,就都能出名;不怕打官司不怕丢人就都能过好了,估计这才是要学习“三生无悔”的根源吧!品格的培养和教化是一个大环境的诱因,不是一本教材或者树个牌坊就能即时奏效的。看看电视里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的所谓心理节目,根本就是为了提高收视率揭发虚假当事人的隐私,这些用法律无法限制,用教育又无法考试的问题加点道德激素就能解决了?说到底这不还是一个真善美的古老老话题。

我们的环境激素已是结结实实的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下一代的“早熟”问题了,由此催生的道德激素又该如何用药?还是那个用量和吸收的问题,看专家们如何临床释疑了。关于思想、道德、情感与人性的那些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又捉摸不透的东东,估计难办呀!

实名制了,不要再以别人的名义(2010-09-02211306

 

一片的批评声中,新《红楼梦》终于在北京台现身了。与小女子在10元的马路碟上看的一样,影片下的字条里走的还是那些被导演过的评论短信,这也太人为做作了吧!这样的粉饰太平更加令人作呕!看样子,这实名制,不但能防诈骗还能防自夸呢,嘿嘿,聊斋版的说书红楼确实不如爱国版的愤世青楼啊!倒是《建党伟业》比昔日的“大”还要“伟”哦,各方明星同锅乱炖,弄得乌烟瘴气,味道也奇怪,让人还是肠胃很不舒服呀……

短信以参与者的名义引导大家:新红楼不易被接受是因为你没去看看798;……李少红导演可是下了功夫了(这我倒同意,连播出的参与评论都要导演,能不下功夫嘛)。嘿嘿,长影节上什么都是双黄蛋,唯编剧却是掌声稀落,形单影只。而且看看那些女明星们颈肩腰背的适度露着,光鲜亮丽又衣着得体呢,那位女编剧看起来真的是太过气了,再看看这些大肆炒作着自己的女导演、女制片们,六六都算是时尚的了,哈哈!想看一集的片子,得看上比这一集长了几倍的宣传片呢,优秀的作品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托”的说教,也不会以填鸭式的媒体实力去征服观众,好的作品在于读者心底的消化和融合,在于其潜在的影响力和未来的价值探讨,新红楼这样的卖骚媚俗,包括以别人的名义去自我评价的低级推销手段,这与电视购物里的虚假消费者现身说法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文化推销现象在新红楼上只不过是一个个案体现而已,整个的文化引领现状就是如此。

笔者一边听着鬼气森森的红楼音乐一边写了这篇稿子,其实这个片子原是可以不用看的,只要听书即可。场景都是动画了的云烟,人物们都是住过大酒店的“贵族”,真是越描越黑、越骂越闹……(*^__^*)嘻嘻,真真把个旷世名篇让人当成是笑话看了。

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她在人类价值观、道德观(甚至是信仰)上的引领和先进文化(技术)的输出和国际化的认可,我们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要弄点“先进分子”来说服本土的观众接受,还指着什么去走向世界!实名制该防的不止是小偷小摸而是大方实在的以别人的名义哦。

我好像再也不会迷路了,因为我有了车载的安吉星,只是方便的同时也不小心被卫星定位了,我们的文化产业多么的欣欣向荣啊!只是不知不觉之间,我们迷失了自己的口味、迷失了自己的理想和品质,迷失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们只能被强势的舆论推波助澜的消费和鉴赏吗?真的是“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