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文学界:是不是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了!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7 更新时间:2011/5/4 10:39:30 文章录入:sfwh |
|
昨天下午去文化部参加了杨义先生的讲座,碰到的熟人看到我都有些惊奇,我只说下午刚好有时间便来了,其实我是被邀请短信上的讲座题目召唤了来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
翻开杨义先生的学术演讲录《读书的启示》,忍不住在开车回来的路上堵车时就看了起来。他写道,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破”字透,可解读书之诀窍。“破”字有三意:一为破烂,解为读书之勤;二为破解之破,意为读书之多思多深思;三为突破之破喻读书之有原创精神。我认为:突破了,书中的知识也就变成自己的了……思考间,前面的车子早已走远,我后面是一片的抗议之声,令我莞尔!
没想到这个“破”字让我一夜辗转,从小我就是读书爱好者,看了太多的书也背了太多的书,而且都是主动去背的,因为太精彩了,精彩得强迫自己去记住有时候在回味中便主动就记住了。而今,我发现自己其实不怎么读书了,因为现在很多的作家在特意用连自己都糊涂的文字在写作,但因为他们都是大作家了可以有出版社为他们出书也可以有导演为他们拍片,所以我们不看也得看了。一部《红楼梦》被大作家们解读到斟词酌句地去考证了个底掉!有这样的工夫不如给后辈的读者多写些美学的引导文章,何必去跟死去的作者打这种文字官司!
每年的秋天我都会独立开车去一次植物园,因为那里有黄叶村,让我看得到曹雪芹曾经的孤寂和信念,现在有哪个作家能穷一生之力去写一个记录自己一生的作品,这种自我意识下的创作在现在是活不下去的!我因此而背诵了几乎《红楼梦》中所有的诗句。
小说这种文体从古至今都是流传于市井的文体,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能将人性的痒处搔到,将社会的阴暗微缩于文体之中的一种人学形式,是文学到人学的一个桥梁文体。从一个故事的结构和描述去撞击到不同人的心灵,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和需要体验和折磨的一个长的过程(从创作到阅读)。 一句经典的诗或一篇囊括了不少知识点的散文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和说教,其朗朗上口很重要,其让人一时畅快很重要,不似读一个长篇,花很长的时间,有时沉浸不下去的时候也不能体会作者的意图。写小说真的很累,尤其是如果你又不想去选择一个让读者很快能进入的方式,就更累!
作家不一定非要是历史学家,有些大家的散文我觉得堆积了太多的知识点,厚重的历史感让读者忽略了阅读的心得和愉悦一味去追索历史的看点;作家也不一定非要是思想家,他(她)的原创起点可以是自我的,但是不是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考验要看他意识的普遍性和指向性是什么样的;但作家一定是要有责任感的,这种责任有对自己的,有对自己作品的,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的,也有对自己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对于很多大家的自造词,我实在是不能恭维。可能在他(她)经历过的时代中他(她)写出过有分量的文字,但是不代表这之后的创作大家都要沿着这个道路去写。江郎亦有才尽时,没有必要为了维系自己的创作状态把很多的文学爱好者带进“湖黍地”。
对杨义先生的“破”字,我倒觉得该有一个“不破不立”之解,你突破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了,去打破旧的创立新的也是一个“破万卷”的新解!
好比是现在的网络文学:记得我曾经听过铁路文学之说,顾名思义就是给坐火车的人看的文学,也是文学但坐火车的人当然不如坐飞机的人有文化,后来没有延伸出“飞机文学”或“空港文学”之概念是因坐飞机以前在中国是个奢侈的事,是有钱人和领导的专利,这些人都是饱读过书或者有饱读过书的人为其工作的人吧?!是不怎么需要读书的?还是中国的应试教育让人在“赶考”前读了太多的书不想也不需要再读了?网络上的东西现在显然是还没有被规范,是open(开放)的,也是自由的(相对)。但它的不可替代性是即时的互动,所以很多的名人也在使用网络,它而且也还相对是公平的(虽然也应运而生了人为的“顶”)。它毫无疑问地改变着写作和阅读的人们,但它的走向和趋势会如何呢?它给那些以写作为生、把写作当成是消遣或者是事业的人带来了什么呢?!我因为《洛利香水》的推广而加入到了网络文学的领域,网络上的文学就是网络文学?由谁去整理规范、去划定疆域?
中国的文学地图要重绘,中国的文学界是不是也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了,这个地图是怎样的丈量了来绘制,这个疆域又怎样用载体、主体、客体去界定?……遗憾的是我碰到了一个熟人,出去聊了几句,回会场时讲座已散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请教杨先生。写感想于此备份,这也是网络给我的写作带来的方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