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名家之艺术——陈铎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9 更新时间:2011/4/30 14:54:24 文章录入:sfwh |
|
《中国名家》之二:
陈铎与《话说长江》
长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载体。1983年8月7日,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发了人们对长江的热切关注和景仰,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 与此同时那位当时刚刚40多岁就满头青丝变成白发的节目主持人和他悠远而动听的声音也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如今年近70的陈铎先生依然是青春活力依旧,依然是那一头白发,让人想到渊博,想到睿智,甚至想到岁月的沧桑…
刘世锋:有人说,因为有了陈铎的主持,《话说长江》才更加有韵味。而在《话说长江》之前,国内的电视媒体是没有主持人这一职业的。您是如何通过《话说长江》这个系列节目开主持人之先河的?
陈铎:我的祖籍是江苏淮安,也算是在长江之畔,出生在长江的入海口――上海,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中学时就和几个同班同学跑到郊区高桥去看海,其实那就是长江的入海口。
因为是走了很远很远才看到一望无际的水面,眼前壮美的景色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后来才知道,那不是大海,那是长江。
究竟该如何主持这种系列节目,当时也看不到境外的电视媒体,无从模仿,只能暗自琢磨。我是演员出身,曾经主演过电视剧《新的一代》,自然而然,开始想到的是要“演”主持人,想怎么创造主持人这个人物,对主持人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人物创造的角度考虑的。可是“演过”几集后,就觉得越来越不对劲,“我是代表观众去感受长江的,只要把我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表演。比如到江边捧起一捧水,喝一口,说‘真甜’就没有必要演,把感受真实地传达给观众不就是主持人要完成的任务吗?我跟观众是朋友的关系。你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或者没有机会去长江,我们去了,把我们的感受带到你家里,作为朋友告诉你。“领悟到这一点,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上去看去听去问,也不再对着解说词照本宣科,有时候解说词里没有的,如果觉得观众有可能想了解到的,就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融会贯通起来的……
陈铎:所谓“话说”有点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之意,但“话说”节目对主持人的学识积淀要求是很高的。因为一路走来的风景和风土人情,其背后浸润的历史、文化神韵,只有主持人自己先弄明白,然后才有可能打动观众。滔滔不绝之中将情融于景、再以景来传情,我们刚完成了专题片《话说青藏铁路》,这是在高寒地带建铁路,是“通向幸福之路”,有很多难题要解决,主持人要全程跟踪节目组真实地介绍了整个铁路的建设过程……我的陈铎艺术工作室还制作了一个介绍“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光盘;拍摄一个系列电视片“中国道德启示录”,其主旨将紧紧扣住“以德治国”的命题。我热爱电视这个行当,即使不说了,不当主持人了,也离不开电视!
陈铎:陈铎艺术创作室成立于2003年,当然是由我亲自作为总指导。依托中央及各地市媒体以及丰富的公共关系资源,凭借着我们创作室工作人员执著的艺术精神、创作热情以及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这个创作室在短短4年时间里实现了快速跨越式的发展,也算是树立了同行业极高的诚信度吧!
陈铎先生在谈到自己创作室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大的谦虚,作为一名国内的老电视人,他对电视事业的追求直到现在也没有止步……
据我所知:近些年,陈铎艺术创作室参与了多项国际合作推广项目:策划并承办了以纪念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辟外交关系50年为题的“中阿友好万里行”活动,驱车前往阿拉伯7个国家,向阿拉伯人民宣传中国的灿烂文化,也将阿拉伯的异国风情介绍给国人;这一壮举在近年民间外交领域是绝无仅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