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名家之收藏——王刚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8  更新时间:2011/4/30 15:29:02  文章录入:sfwh

 

 

王刚---戏里戏外说收藏

   

王刚,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节目主持人和表演艺术家。

 

王刚是传说中的“收藏大家”,用他的话说:“这个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基本上是一有空,我们就去逛逛。我们还有一个顺口溜,潘家园儿古玩城高碑店儿吕家营儿。其中潘家园儿是一个练眼力的好地方;在古玩城只要细心,你永远能淘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它是全亚洲中国文物最大的集散地;高碑店儿和吕家营儿呢,主要是明清、民国时的一些家具,非常好。”你看,一聊起收藏,他就滔滔不绝了。

他说的“我们”,自然是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五月槐花香》的编剧邹静之和作家龚应恬,经常一个电话三个人就相约而往。至于瓷器方面,自己的“密友”则是在古玩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馆长马未都。

以京城古玩业为背景的电视剧《五月槐花香》,曾在京城掀起了一股古玩热潮。这自然跟这部剧的创作班底有着直接的关系。戏里戏外,王刚经常运用自己的古玩知识,给剧情“挑错儿”。书里描述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着道具,所以剧组就不得不为现有的道具,设计配上新的台词。

“有很多时候,他们都拿错了玉,我也会指出来。因为玉一般指新疆和田玉,青玉、白玉、墨玉,后来把翡翠也算进去了。软玉和硬玉有区别……”。你看,他又滔滔不绝了。

收藏圈里的人都知道王刚长于瓷器,编剧邹静之就透露过:“王刚收藏瓷器现在已经非常专业,堪称演艺圈中的专家。他最近刚捡了个漏儿,收到一件非常满意的瓷器。有时自己遇到看不准的东西,还常请王刚帮着看看。”

自《宰相刘罗锅》之后,清代权臣和珅几乎就成了王刚的“专利”。能淘换到和珅的遗物,也总是能让王刚兴奋好久。一次,王刚拍到了一则和珅给乾隆帝的奏折。奏折有段内容非常有趣:当时正值乾隆第六次南巡到江宁(今南京),突得快马急报,喜得第五世孙。为此,王刚查了三个晚上的清史稿,断定历史上确有此折,又到历史档案馆找到和珅奏折的照片。最终确定奏折是真迹,令王刚大喜。200多年后,一个演和珅的人,得到了200多年前他的奏折,这真是缘分。这份奏折,他一直视若珍品,一有空暇就拿出来慢慢揣摩。

提起王刚,人们立刻会想起他演得入木三分的和珅,以及他多年前配音的《夜幕下的哈尔滨》等,殊不知,如今他这个古董收藏爱好者,已经把这个“副业”经营成为“正业”,他现在已成为一个著名的“古董”主持人,主持江苏卫视珍藏栏目《家有宝物》,无论在荧屏上还是生活中他都越来越流连于“秦砖汉瓦”、“六朝青瓷”、“明清家具”之间。
 
   说起王刚走上收藏之路,那是从置办新家开始的,先是添置了一些明清家具,有了家具,他又开始购买了一些古画挂在家中,未曾想,这些古董他是越看越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如今,他的家里摆满了多年收集来的瓷器、匾额、描金榻、黄花梨木八仙桌、吉州窑的茶壶……称得上目之所及,都堪称古物。收藏古董中,王刚偏爱古瓷、书画,书画中最欣赏“清四王”的画,尤爱王石谷(即王翚);古瓷中,对民窑瓷器情有独钟,因为他觉得民窑瓷器是“百花齐放”。
  当有些媒体记者问道及他看古董会不会打眼时,王刚认为,少打眼的惟一方法,那就是亲眼去看,亲手去摸,在不停的“过手”中,鉴别经验也会大增。在收藏的过程中,他一直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遇到不明白的,就“不耻下问”,如此这般,才能结交不少收藏界的“良师益友”,而且关于古董方面的知识才能突飞猛进。
 
   平日里,凡是有好的古董讲座王刚也从不落下,如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单国强曾搞了一次讲座,是关于宋徽宗《写生珍禽图》,王刚听了之后,觉得受益匪浅,懂得了蜜印、水印等区别。王刚不仅抓紧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间注意积累知识,即使在主持现场也常代观众去问一些不明白之处。

王刚应该算是个大名人了,但对于收藏,他却是个十足的“追星族”。看他那股乐此不疲的劲,一定会有戏。

王刚说人痴迷一种东西是很幸运的,它能让你忘记无聊和孤独。“古玩里承载着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让人上瘾。往浅了说是一层窗户纸,往深了说是我们古代文化的凝聚物,是一种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