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谁再借500年——悼吴冠中先生
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是着意于其情之真伪及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或怪异已不再动心。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吴冠中
惊悉吴冠中先生逝世,享年91岁。先生生前画作大气磅礴,我却独爱极先生的一幅《红莲》。虽是一张小品画,却灵秀可人,既有江南的水韵又有先生笔端的生命活力,一幅小画已诠释先生的箴言:艺术只能在纯洁无私的心灵中诞生……
几年前“康熙剧”火热之时,在电话里与歌手韩磊聊天,他问我为什么人们都喜欢那首《向天再借500年》,我说,人们还都是怕死吧?呵呵……从秦始皇到雍正,各个都是怕死之辈,想那富有四海又能三宫六院的古代帝王,唯一最怕的恐怕就是死了?但像先生这样的大师,离我们而去实在是艺术领域的大不幸啊!尤其那一颗纯洁无私的心灵,让我们忽而悲恸忽而惋惜又久久难以平静……
先生的几句关乎艺术探索的话,让我不能不也久久回味,泪湿画集: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乐家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窄。中国画近亲结婚,代代相因,越来越退化,甚至变得越来越猥琐。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
据说画界历来有向黄宾虹先生学技法、向吴冠中先生学突破的说法。吴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果清朝画家虚谷活到现在的话,他很想请他喝茶。而若张大千、任伯年请他喝酒,他却不愿意去,因为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的。呵呵,估计先生对虚谷的灵魂在略显生拙的画作中却是看明白了?而张大千、任伯年们却因技术的纯熟而泯灭了自我太多的东西反而让先生轻视了吧?先生生前画价屡创拍卖新高、却能将作品几乎尽数捐赠了,我也因此很是佩服这个大家吴冠中!
我的一个朋友正在香港happy,看出我短信中的凄凉,回我说,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无奈无情,蓦然回首,能没有悔意已算圆满了。结果谁都无法弄得精彩的……我回说:不见得!信仰和思想因此而神圣,可以超越时间和生命。
只是谁也无法留驻先生的生命了啊!倒还是吴冠中先生的那些话,值得学艺之人再去求索:
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感情有真假,有素质高低的不同,有人有感情,但表达不出思想。我现在更重视思想,把技术看得更轻,技术好不算什么,传不下什么。思想领先,题材、内容、境界全新,笔墨等于零。
相关阅读:
上一篇: | 超越了体育道德的点球机会 |
下一篇: | 铁骨寒梅何处觅?——从宝马女到网购名品人民币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