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协会都不应成为一个封闭的自娱乐包厢
作家是以写作为工作者,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按照创作题材来看,作家主要有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理论评论家等。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文协),1947年7月23日在北平成立。1953年10月,全国文协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有人愿意退出这个协会其实真的没什么好炒作的,因为这本来就应该是可以双向选择自由进退的协会啊!文学的堪忧来自社会大环境,倒是这种惊诧和炒作,究其原因是否是这种原本正常的情况从未发生过,所以显得稀罕了?或者说对于这个协会的进与退已经变成了作家与协会之间融洽、相长与可探讨的关系问题了。
我19岁那年就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介绍人是李存堡和苗长水先生,那时候我服役于济南军区某部;退役时开始选择了去《文艺报》,后来因为又有了别的相对自己认为更合适自己的工作没有成行。文艺报的总编范先生说了几年要让我去填表的事也还是没有成行。当年没有选择去作协的单位,疏离了几年,现在居然把这些写作、出书、做声影像的事当成了自己工作室的日常工作。现在也算是有了几个民间和国外一些协会好听的头衔了,但说来说去,实在的还是靠自己的创业和写作。我没有轻看作协的意思,只是对于是否加入这个协会就我本人而言是无所谓的。因为那些文学大赛也好、文学现象也罢,我倒只是愿意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关注和评论。我觉得我热爱和追求的是文学本身,不是一个协会所完全能代表的?!退出,代表这个作家放弃了自己已被作协这个单位认可的作家身份了,但他还可以依然是作家。作家这个职业是靠你能不能用你的作品来吃饭的问题,不见得非得要入会吧?我在我现有的单位就放弃了职称,因为职称这个东西倒过来就是称职,你称不称职常常是你的领导来决定的,因为任何人也不敢说自己在任何一个岗位都是称职的,这可能与你的能力和工作水平也无关呢!呵呵……
不管是哪个协会都不能成为一个封闭的自娱乐包厢,如果退出和选择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和循环,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但若只是因了个人的喜怒拿自己的名气来炒作那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生活是实际的,社会是现实的,别以为自己有多么重要,影响是要靠时间来给出答案的,况且是想要去对一个机构做自己主观上的改善?我们中国的作家好像自来都是独善其身的,倒是让这个封闭太久的包厢有个循环的机会也是一桩乐事啊。无论如何,以一个旁观者与写作者的眼光看到郑渊杰先生的博文,这个协会是如何让作者们纷纷觉得可有可无的,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和参照。
相关阅读:
上一篇: | 献上一朵洛利玫瑰给拷问上帝与人类道德的纽约街头 |
下一篇: | 如果没有灾难我们该如何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