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诊断现代女性(一)
有人说,有鲜花和绿草的地方就有女人。在面对真实的生活时,我们知道这只能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快节奏的工作、忙不完的家务、喧嚣的生活环境……使她们无暇顾及大自然的美景。在许多女性的心中,这已成为一种遗憾。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女性与男性的成功机会几乎相同。在某些方面,女性的素质甚至是男性无法比拟的。现代女性在迎接挑战和生存竞争中,既是男人的合作者,也是男人强有力的对手。女人天生就比男人笨的偏见已被打破,男人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无数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现代女性,用不可否认的事实,彻底击碎了数千年沿袭下来的、对她们的偏见和轻视。
人类历史的河流沉重而迟缓地流到今天,我们突然发现一切都在改变——“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标志,全球网络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生存竞争显得越来越激烈。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这是一个自主选择职业、自主选择生活方式、自主选择婚姻模式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自主地选择生存与发展空间,路就在自己的脚下,自己完全有能力主宰各自的命运。毋庸置疑,中国女性职业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可以确信,中国女性创造辉煌的日子已不再遥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必然也会给现代女性带来思想和观念上的更新。那么,社会的急剧变化对她们的生活方式、婚姻方式、家庭方式、两性方式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不同家庭模式中的女性
国家统计局在年提供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家庭总数不断增加,每户规模继续缩小,家庭结构趋向简单化。
据报告分析,到年代的后五年,我国家庭户有万户,户规模下降人。年我国家庭户有亿户,比
年增长了%,而同期人口总数仅增长了%。新增长的家庭户绝大部分原有家庭的成年子女结婚后分离出来的小家庭。从家庭代际来看,一代户为%,两代户为%,三代户为%,四代户仅为%。这表明两代户已经成为我国家庭的主体,三代户急剧缩小,“四世同堂”的家庭已经是不多见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家是温馨的避风港,同时也变成一个机动性很强的“旅行包”,变成一个小小的“迷你”家庭。
单亲家庭、独身家庭、“丁克”家庭、电子家庭、作坊家庭、自主经济家庭等,这种迷你家庭的感情在上升,然而解除它的自由度却在增大。伴随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家庭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有母亲——姥姥家庭,有母亲——继父家庭,有母亲——姨母家庭,还有母亲——“他人”家庭。有的家庭已经复杂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像个“多国部队”。这些复杂的小家庭的出现,就像独身家庭一样,并没有谁强迫他们非此不可,许多当事人是不得已才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接受了这种家庭模式。
过去,人们对单身家庭是采取一种歧视的态度。单身家庭中的女人被称之为女光棍、老处女、小寡妇等不甚文雅的称呼,说及这些人时,人们的眼中往往带有鄙视和不屑。然而,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改变,现在人们不仅接受了这种单身家庭,而且还有人羡慕那些“单身贵族”。据资料统计,单身家庭在年代几乎为,在年代是%,在年代为%,到年代则接近%。家庭结构已经小到不能再小的地步,稍有一点儿风波必将乱了方寸。
夫妇经济独立的家庭“制”是舶来概念。在西方国家,亲朋好友聚餐吃饭后,各自付账叫做“制”,“制”本指一种付款方式。而今,“制”已被悄然移植进中国家庭,弄成了家庭“制”。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有钱大家花,夫妻双方在经济上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差别在于谁来掌握经济大权。家庭“制”的出现,就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
实行“制”的家庭,是夫妻双方将各自收人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共有资金,以此来抚养孩子、应付家庭的日常开支,剩余的资金则由夫妻二人自由支配,真正做到了“亲夫妻,明算账”。
家庭“制”将夫妻双方在经济上的收支有条件地独立开来,使双方尽管以家庭为单位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彼此经济上是互不干预,相对独立的。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
梅小姐相貌雍容端丽,性格热情奔放。半年前,告别了第一次婚姻两年后的梅小姐,与现在的陈先生以闪电般的速度结了婚。陈先生是那种观念很“前卫”的人,他很崇尚西方盛行的“制”,认为这种方式对解决婚后经济问题比较合理。这一点也是“英雄所见略同”,梅小姐本来就是一个不喜欢依赖别人的女子,她能自食其力,并认为这才能够体现出彼此“平等”。
陈先生在家中果真是实行严格的“制”,比如买菜买肉、打油打醋、买茶叶这类日常生活支出,他的原则是列出明细账来,一个人负责一天,或者是这次你买了,下次就由我来买。当然,也不可能做得那么绝对平均。陈是开出租车的,若出车晚了在外面吃了饭,这一天的生活费照出,不吃不补。新家成立以后难免要买些大件儿,自然是二一添作五,一个人出一半钱。
陈先生开出租车好几年了,挣了不少的钱,到底有多少,也没有告诉梅小姐一个概数。当然,梅小姐也不去过问这些事,她只知道他有大把大把的票证和证券之类,全锁在他自己的抽屉和保险柜里,连看都不让她看一眼。梅小姐正值风姿招展的年华,空闲时也爱逛逛商场,遇上新潮的时装,也常对着镜子试一试。但是,买衣服、买鞋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偶尔钱带得不够,陈先生也能给添上,但总忘不了说上一句:“记上欠账哟!”虽然日后并不一定真的向梅小姐讨债。久而久之,梅小姐不再让丈夫陪她去逛商店了,毕竟,丈夫也舍不得他宝贵的时间,他开出租车是按分按秒计价的啊!
转眼间,陈先生就要过岁的生日了。这是梅小姐婚后第一次给他送礼物。于是,她倾囊自己一个月的奖金,为丈夫买了条“金利来”领带,配丈夫那件米色西服,一定会使丈夫看上去成熟和潇洒。
可是,当梅小姐走到自己家门时,却犹豫着再也走不动了。她真担心丈夫在高兴地接过领带的同时,会这样说:“哦,感谢你小梅,还想着我的生日,可是,我们是“制……”说着,甩过两张或三张“老人头”。对此,她一点把握也没有——无论现在,还是对未来。
“制”对梅小姐和陈先生来说,是幸福,抑或是忧郁?
孙小姐和她的丈夫同是北京某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在同一家单位工作。结婚后,两人在经济上严格地实行“制”。从结婚来说,两个人的家都不在他们工作的北京,因此谁也没要家里的任何东西,只是两人各出了元钱,置办了一些家庭必需品,办了个婚前财产公证,然后再把两人各自的东西搬到新房里,这个婚就算结完了。以后,每月小两口各自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元钱作为家庭的日常开支,剩余的钱就各用各的,若是谁的亲戚或朋友来了,就由谁多掏些钱招待,他们一直这么做,似乎已成规矩。外人丝毫也看不出其中有什么不协调,这正是两人相处的高明之处。逢年过节,结婚纪念日或是对方生日,都由双方各自从自己的“小金库”中拿出一部分为对方购买礼物。不会有经济问题的纠葛,也保持着各自的独立,两口子生活得心情愉快,有滋有味的。
和前两个家庭不同的是,小玲和丈夫大伟结婚时并没有实行“制”,但后来的“制”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和谐与幸福。小玲是一名中学教师,大伟是机关干部,他们的收入在当今会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因为小玲安排得当,日子也还过得去。大伟每月将工资全部交给小玲,自己需要用钱时就伸手向小玲要。而小玲怕大伟香烟抽得太凶,手头抠得很紧。大伟为此与小玲经常吵架。后来他们商量后决定,每月拿出元钱,作为家庭的支出,剩下的就各自分管,自行支配,买大件的用品再商量,关系理顺后,夫妻俩再也没有为钱的事红过脸。现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交够‘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互不干扰两相安。”
“制”走进中国家庭并日见红火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因为“制”将夫妻关系的发展建立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在这个起点上均享有自由支配自己、按各自意愿生存于世的空间。同时,“制”也的确解决了不少夫妻间因经济原因而引起的矛盾纠纷,铲除了双方在经济问题上南辕北辙、争吵不休的“病灶”,使夫妻关系变得单纯明朗多了。这是“制”实行的现实意义。
“制”对中国的传统提出了挑战。
“制”令每个中国人都不得不有所思考。
双“保险”的家庭“一家两制”已逐渐成为现代都市家庭的一种时髦结构。
“一家两制”,是一个家庭的男女主人,在两种所有制下工作。
或者,是指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吃“皇粮”,捧“铁饭碗”,能够达到“旱涝保收”;另一部分则是在社会大潮中弄潮,在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或私营企业中就职,甚至是做个体户捧“泥饭碗”,坐“玻璃椅子”。
有人幽默地说,这是“脚踏两只船”,左右都安全。有人对此评论说:“‘一家两制’是最佳的家庭组合结构,能够在收入、风险、福利等方面达到‘综合平衡’,生活既稳定又富裕,万一有什么闪失,也有一只‘铁饭碗’可端,保险系数高。”
傅小姐和她丈夫大学毕业后双双分到市轻工业局工作,每月工资加起来只有千把元钱。除去各项开支,所剩无几。于是傅小姐决定“下海”一搏,留下书生气十足的丈夫坚守岗位。很快,傅小姐应聘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任公关部经理,月薪元钱,还不算奖金。说及此事,傅小姐自豪地说:“与其两人死守在事业单位,过着不温不饱的生活,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家庭两种所有制,‘一社一资’,只有这样,我们家才可以早日奔小康。”
张小姐文思敏捷,她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是某报社文艺部的主任。她的丈夫在国画上颇有造诣,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某学院美术系的教授。当“下海”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时,他们最终抵不住诱惑,便决定去试试“水性”。张小姐干起了一家文化发展公司,她的先生则办起了装演公司。
一年后,张小姐的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赔了数万元钱,而她丈夫的装潢公司则办得红红火火,净赚了多万元。于是,张小姐赶紧撤了公司,“上岸”回到报社,端起了“铁饭碗”。如今,张小姐仍在报社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先生则在生意场上搏杀,公司的规模越办越大,资金积累也越来越多。两人生活得富裕而知足,提高了生活质量。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还是“一家两制”好,保险系数大。
“一家两制”,无疑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表现了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成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铁饭碗”将被打破,下岗、待业、失业会逐渐增多,“一家两制”的结构必然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而消亡,即从“一家两制”变成“一家一制”。
“两人世界”的喜与忧“丁克家庭”源于英文译音,特指夫妻双方有收入、能生育、无小孩的家庭,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两人世界”。
娶妻生子、传宗接代,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繁衍的自然形式,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丈夫+妻子+孩子=家庭的模式,一直是人们公认的标准家庭架构。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丁克家庭”这种在西方颇为盛行的家庭模式,已悄悄地登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上海市年至年间,有133万男女登记结婚,其中对夫妻至今未生育,占结婚总数的%;广州市年有生育能力而不愿生育的夫妇达3万人,到年猛增至万;北京市自年以来,结婚的夫妇约有%自愿不育,多达近7万人。年,全国各大城市的“丁克夫妇”总数已突破了万对。他们已构成现代中国城市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今天的年轻人,将对有没有孩子看得极其淡泊。在人口增长率已连续数年呈负增长的上海,如今每对新婚夫妇中就有近对的年轻人在婚后数年坚持不生育。这些年轻夫妇,他们并不在乎急于要抱孙子孙女的父母辈的唠叨,也不在乎世人对其所作所为的议论,仍然是我行我素,潇潇洒洒,在两人的世界里生活得恰然自得、开开心心。
王小姐结婚至今已将近六年,始终没有要孩子。然而,就是因为这不要孩子,她遭到了许多飞短流长,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毕竟两人世界还难为世俗所认同。邻居们在背后指指戳戳、冷言冷语,那神情仿佛她果真是那种不会下蛋的母鸡。至于婆婆,尽管她儿子三番五次解释并差点儿为这事翻脸,可平时仍然没好脸色给她瞧,还时常有意无意恶声恶气地拿话刺她。其实早在婚前,在关于生育孩子这件事上,丈夫就与她达成共识,趁年纪轻,婚后先好好享受一下没有孩子干扰的清静生活,对发展自己的事业也是有益的,等到真的想要孩子时再生育也不迟。为做到这一点,她甚至去医院做过人流手术,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不愿让“第三者”来干扰他们两个人的清静世界。
王小姐也不无气恼地说:“我们中国人,对有些事情特别是别人的私生活好像特别敏感,总爱大惊小怪,爱胡乱猜测,然后又将这种猜测奔走相告、四处传播。其实,生不生孩子那是个人隐私权,在有些经济和科技事业发达的国家根本不稀罕,有什么看不顺眼的呢?要我说,政府对不生孩子的夫妇,也应参照独生子女政策,予以特别奖励才对!”
的确,在不少“丁克家庭”中,由于不存在生活中养育孩子的烦恼,即他们自己所说的“第三者”干扰,使得他们或可以更集中精力致力于事业,或能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想怎样快活就怎样快活的夫唱妇随的田园诗般的悠闲而又浓情浪漫的生活中。
一位在某家出版社任编辑部主任的女士,在文学界崭露头角,曾获茅盾文学奖等大奖,作品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并出版了数十部专著。在谈及暂不生育孩子与事业有成的关系时,她坦率地表示:我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就,与丈夫的理解支持是分不开的。虽然我不知道也无法推理想象有孩子的生活究竟会是怎么样,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有了孩子,肯定不会有现在如此充裕的时间任我自由支配,也不可能有如此安静的家庭生活环境供我钻研业务,因为我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工作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虽然工作任务繁重,好在没有孩子的拖累,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体能,休养生息。
当医生的郑小姐,生性好玩,除了工作之外,她和丈夫对舞蹈、音乐、游泳、滑冰等样样都玩得精通,而且每年两人都要挤出些时间外出旅游观光。虽然郑小姐已结婚七八年了,仍没有孩子。知情的朋友都知道,郑小姐曾经怀过孕,是夫妇俩主动做了流产和绝育手术,自愿加入到“丁克家庭”中来的。问及缘由,他们的回答是:人生苦短,我们一生的时间很有限,有了孩子就会带来繁重的家务,会埋葬婚后的浪漫情趣,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生命的真谛,比守着孩子和房子有趣。现在,夫妇俩一有了钱,就双双出门旅游,到没有去过的地方,是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尽管没能享受天伦之乐,两人的世界亦是其乐融融。
在我们这样一个将“断子绝孙”之类仍视为“家耻”的社会里,在观念陈旧,连生男生女都会演绎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的社会里,今日的不要孩子之举,其意义之深远,无疑是领风骚之先的。“丁克家庭”的出现,应该是象征着一种进步,它把人们从生育的重负下解放出来,使中国人的生育观、家庭观、伦理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诚然,我们难以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在一些口称暂时还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中,也许数年后会发生质的变化,部分家庭会由今天两个人的世界升格为三个人的世界。但现在的情形是:在我国都市生活的大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他们活得精彩、充实而潇潇洒洒。虽然这些“世界”还很小,但它或许会成为明天社会的一种走向,一个定然会被更多都市人接受并习以为常的趋势。
“周末夫妻”,其乐融融夫妻团聚,形影相随,朝夕相处,子女绕膝,安定稳固,被国人视为理想的家庭模式。
然而,现代人感情越来越敏感,也越来越细腻,忽然间感觉到爱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夫妻朝朝暮暮,卿卿我我,感情再好的夫妻也会有磕磕碰碰、乏味的时候,于是,现代鸳鸯们在寻觅一种新的感觉。
什么样的感觉呢?
“久别胜新婚”,这一并不太新鲜的观念被翻版成颇具现代意味的“7—6”生活方式。
夫妻俩并不是远隔千里的两地分居,而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或一个社区,但他们是一地两居,只是到了周末或某个约定的时间,方会聚集在一起,然后再分开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人们形象地称之为“7—6”夫妻。
庄小姐新婚燕尔,虽然已经拥有了一个属于两个人的世界,但夫妻俩都认为,尽管组成了家庭,但朋友和爱好是不能丢的, 独身的自由弥足珍贵,这就需要时间。于是,他们商定,两人每周除了周末和周日必须回到小家生活外,其余工作日之外的业余时间则属于各自的“自留地”,可以自由发展,自由发挥,自由自在。同事们说:“这小两口生活得潇洒、浪漫,感情也好。”
在政府机关当打字员的小荟,风姿绰约,丈夫小波在外资企业任部门经理。婚后夫妻俩恩恩爱爱,且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本来,他们收入不菲,又没有负担,生活得甜甜蜜蜜,也无可挑剔。可有一段时间,小芸和小波之间,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两人曾经如胶似漆的感觉越来越平淡。他们俩为此讨论过,但最终都没有结果。丈夫在百无聊赖时偶然翻开了大学时读过的美学课本,看到了《审美距离说》一章,该章指出审美主体对客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由此,小波联想到,或许夫妻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也许更容易激发情感。小波把这种想法与小芸一说,小芸马上赞成。
第二天,小波简单地收拾了一下换洗衣服及日用品,就准备住到集体宿舍去。一早,他们一块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然后小波住到单位的集体宿舍里。每到周末,小波就回到家中,然后夫妻双双把孩子接回家。三口人或到饭店小吃一顿,或一起逛逛公园,或在家里欣赏家庭影院,生活中似乎又增添了不少情趣,到星期一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小波再回到集体宿舍。就这样,他们之间的“7—6”生活过得津津有味。夫妇俩还深有体会地说:“这样的‘7—6’生活,使我们又仿佛回到了初恋时代。”
保持适度的距离,短暂的分居,或许会产生许多悬念。在念头越来越多的时候,周末也就到了。于是,两人相拥在一起,一次说个够,一次爱个够,一次乐个够。
不过,“7—6”生活固然会产生距离美感,也不能排除会产生心里隔膜,或许婚姻就会由此解体。况且,这种生活大都是年轻人的选择,觉得新鲜、刺激,而上了年纪的人,恐怕不会这样“别出心裁”,毕竟老年人更多的是相依相伴。人老了,就会更容易觉得孤独和寂寞,所以他们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
“夫妻分床”浪漫温馨一位社会学家说过,夫妻双方在家庭生活中所占分量的最佳比例为:,而不只是:。言下之意,夫妻双方是平等的。同时,夫妻中的任何一方都应该是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总之,是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时下,都市里一些文化程度较高、讲究生活情趣的夫妻,分床已逐渐成为一种秘而不宣的时尚。夫妻分床不是闹矛盾不得已而为之,也不是过不下去了,它是一种浪漫型的生活方式。夫妻分床只是平时分室而卧,到周末或特别高兴的日子才会同床而眠,平时则各忙各的,丝毫不妨碍各自的工作和学习。
小苏和王强的分室而卧就是为了工作和生活得更有质量。
小苏是某高校的外语教师,喜欢看书,晚上将女儿哄睡后,最大的享受就是倚靠在床头,在柔和的台灯下读中外名著,沉浸在浪漫经典的故事中。丈夫不在身边,仿佛又回到了独守闺房的岁月里。她每天坚持记日记,把对丈夫和女儿的感情都诉诸笔端,但她不想让王强知道这一切。她总想,在心中为自己留下一点空间有什么不好呢?
王强是某科研院所的电脑工程师,是搞程序设计的,构思时特别需要安静,一杯茶一支烟,是他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只要没有人打扰他,晚上是他思路最清晰、最敏捷的时刻。因为白天会有很多繁杂的事情打乱他的思路,为了使设计更加完美而精确,他常常深夜还在工作。为此,他经过妻子的同意后,在书房里搁了一张行军床,过起了快乐的“单身汉”生活。
总有那么几个晚上,王强会在设计完最后一步程序后,冲到小苏的房间里把她拉起来,分享他的喜悦和成功,而小苏也会经常神秘地叫王强进到她的房间,让他猜猜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谁写的,他明知是小苏,却故意说是别人,小苏急了,便娇嗔地骂他打他。
一份资料表明,%左右的夫妻对性生活的过程和结果不满意。单调乏味的家庭生活(包括性生活)对许多夫妻来说不是一种美好而正常的享受,甚至不少人将它看成是例行公事,是一种负担。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在西方颇为流行的夫妻分床而居逐渐为我国不少夫妻所接受,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性乐趣和性感受,更是健康的观念和美好的情感。从科学的角度讲,分床有利于提高睡眠的质量。
中国家庭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被打破,发生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变化。
尽管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击中国,中国传统家庭的铁幕被迫拉开了一道缝,但也仅仅是一道缝。而现在西方的思想观念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中国也开始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家庭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鲜活的“细胞”,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革命。
家庭革命带来了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不少在新型家庭模式下生活的女性,她们的生活或多姿多彩;或美满幸福;或痛苦失落……无论如何,新的家庭模式都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女性幸福的家庭生活仍要靠自己去好好把握!
婚前同居的女性
在百川汇流、气象万千的繁华都市中,各种观念激烈碰撞东西方文化迅速交流,青年人的婚姻观念和恋爱过程也在发生变化。虽然人们试图不断给婚姻注入新的活力,但往往难以赶上感情日益丰富化和扩大化的要求。
年代以后,特别是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人员流动的加快,未婚青年同居的现象日益增多。
在西方,同居已成为一种公开的两性关系模式。但它是“民不举,官不究”的私事,既不符合道德规范,也不受法律的保护。据美国社会学者在年代中期的调查,同居现象在大学生中较普遍,只有%左右的人表示坚决反对同居。西方人的同居情况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恋爱型的同居,即热恋中的情侣相依,双方住在一起,并没有结婚的承诺;二是机遇型的同居,即非恋爱关系或婚姻动机的青年男女或离婚者,出于某种需求和利益自愿组合在一起;三是婚姻型同居,其中又有“试婚”型和“事婚型”;“试婚”是婚姻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是婚前调适与检验的阶段。“事婚”则是实际上未办结婚手续的非法夫妇关系,可视为“事实婚姻”。
在我国,关于未婚同居现象,学术界、教育界和婚姻管理部门都在讨论,看法也是各执己见。持否定态度者,认为婚前性关系对婚姻的幸福美满有不利的影响。而肯定同居“试婚”作用的人则认为,同居是婚姻选择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它涉及现阶段的整个文化教育水平、科学知识普及程度,精神与道德水准及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尚无可操作的理论观点和行为指导。
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恋爱、婚姻期的大多数年轻人延长了恋爱的时间,推迟了结婚的年龄。他们从恋爱到结婚,要五年左右,大大超过了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初期年轻人从恋爱到结婚的时间。另外,他们开始漠视传统中一贯重视的东西,即恋爱关系并不一定会产生婚姻关系这一结果。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贞操观念的淡化、避孕用具的广泛推广等,促使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婚前同居是喜是忧,当事人心中最清楚。初始的快乐消失之后,带给当事人的或许是终生的悔恨。据众多的事例分析,“婚前同居”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弊大于利。下面的几个故事,或许能给你一点儿启示。
“曾经拥有”以后,到底在不在乎在一家医院当护士的刘小姐,虽说长得不漂亮,却也皮肤白皙,性格开朗,特别爱笑,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大伙也乐意同她交往。到了26岁了,刘小姐依然名花无主,也不急着找异性朋友。朱医生是这家医院的外科医生,英俊潇洒,很有魅力,手术也做得特别好。也许是事业胜过了一切,也许是对自己的魅力信心十足,他36岁了仍未成家。刘小姐成为朱医生的助手后,就悄悄地爱上了他。爱得强烈而专一,以致刘小姐几乎成了朱医生的影子,甚至下班后她也要悄悄地跟随着朱医生,直到看不到对方为止。
终于有一天,36岁的朱医生好像突然意识到也应拥有一份自己的爱,但他隐约感到不一定能和刘小姐永远生活在一起。朱医生并不隐瞒这一令姑娘心寒意冷的事实,他告诉刘小姐:她可以到他家去,也可在那里过夜,但是一旦相互之间没有了爱,那么就和和气气地分手,谁也不能成为对方的累赘。当然,他不会轻易地离开她,毕竟他被她的恋情感动着,她也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性。听罢这番表白,刘小姐悲喜交加,酸甜苦辣一齐涌了出来。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同时又感觉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就像节日的焰火,虽然耀眼夺目,却是稍纵即逝的。无论如何,她毕竟曾经拥有过!
刘小姐和朱医生就这样住到了一起。朱医生的父母远在深圳,他独住一套两居室,平时冷冷清清,形单影只。但现在厨房里刘小姐做出的饭菜美味可口,室内窗明几净,收拾得井井有条。晚饭后,朱医生不由感慨:家里有个女人真好!可是好景不长,一位相貌、身材、学识都无可挑剔的女孩突然出现在刘小姐和朱医生之间,并很自然地当上了朱太太。按照“协议”,刘小姐只得悄然撤出了。因为有“约”在先,她本该是无怨无悔的。但真的事到临头了,她才深切地体会到那刻骨铭心的恋情是如何使她难以舍弃!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剪不断,理还乱”,“曾经拥有”以后,其实根本不可能“不在乎”,除非你并未真心付出过!
有了孩子怎么办《婚姻与家庭》杂志是全国妇联主管、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主办的,该杂志于1993年9月首次在全国公开发表“公民性道德问卷”。从收到的581份有效问卷的汇总统计中,发现被调查青年中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占32%。调查中还发现:男性比女性在青春期更早地有性行为,16岁以下有过性行为的男性为4.7%,女性为1.3%;16—18岁男性为20.7%,女性为15.9%。虽然传统道德社会制度对人的性行为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但是西方思潮、贞操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婚前同居,发生性行为是在所难免的。
不少男性在约会初期立即向女性提出性要求,心中是否怀有恋情呢?对此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如果女方轻易答应,对恋爱的发展却很有害。在男人心目中,溜走的鱼才是最鲜美的。一俟他占有了你的身体,在他的心目中反会看不起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青年男女开始从农村拥入城市,抛弃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生活,融入“朝九晚五”的工厂节奏中,一切是那么新鲜和惊奇!远离家乡的孤独、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不少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恋,并开始同居生活。青年人对性最好奇、易冲动,这就使他们加速了对性的尝试。于是,一个新的生命也在猝不及防中诞生了。很多人既没有结婚证、也没有准生证,他们只有无奈地选择人工流产。据北京某医院的门诊记录,年人工流产者有1/6是未婚青年。现在做这种手术的女性越来越年轻,而且近一半是未婚青年。
如果说,在“人流”的背景后面,我们还可以想象体味到许许多多复杂的、隐秘的,从精神和情感上都很容易破碎的东西的话,那么人们应该要求于“人流”手术的,就不仅仅只有鲜血、尖叫和劫后余生的恐惧。据医生介绍,即使是岁以上的已婚妇女,在做了“人流”手术后也很少有人要病假条,那些未婚先孕的青年人更不用说了。的确,不管“人流”普遍到什么程度,都没有人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人们依然把它看成是隐私性很强的事情,而除了个人隐私外,它的复杂性和社会化因素,往往更加令人关注。
虽然也有人选择做单身母亲,这也许是对传统的背叛,也是母性的回归。但是接踵而来的是无尽的麻烦,孩子的户口、入学等一系列问题自然而然地摆在眼前,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极为不利。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情孤僻、怪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单身母亲遭受周围人的冷言冷语、生活上的困难更是不必说。社会压力的巨大,往往使单身母亲受到极大的伤害,不少人后悔莫及,可是悔之晚矣!所以,很多婚姻专家劝年轻人慎走单身母亲之路。
小和小的相识很浪漫,在小雨霏霏的春天相识,彼此都觉得对方正是自己要找的那一半。两个年轻人终于走到一起。但是小A的单位分房要论资排辈,小B的家里宽阔,很自然小A住到小B家。虽然小B的父母对小A比较满意,但是小A总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或许距离才是美,相处久了彼此的缺点和短处都毫不隐瞒地暴露出来。于是,两人开始了争吵,感情也越来越疏远。但是,这时小B却不合时宜地怀孕了。与其草率地结婚,葬送一生的幸福,还不如过些自由的日子,免受孩子的拖累,于是小B去做了人流手术。可小A是非常喜欢小孩的,因此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只得无奈地分手了。后来两人都各自结婚了,但这段不和谐的同居生活给他们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致对婚姻产生失望,毫无幸福感可言!况且,后来的爱人对他们过去的这段经历也很不理解,这种婚姻状态可想而知是没有质量的。
何时是婚期一位进入而立之年的小伙子,拉着他岁恋人的手,漫步在大街小巷。他们的目光频频光顾电线杆或布告栏上贴着的“住房招租”、“住房租赁介绍”等字样的字条。这是一对热恋了四年的青年。小伙子姓张,高大强壮,手握大哥大,腰别机,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姑娘叫晓玲,苗条秀气,说话轻言细语,走路轻盈婀娜。小张站在晓玲身边,似乎天生就是姑娘的护花使者,姑娘天生就应该有这样一位护花神。他们自己也强烈地意识到:双方是十分般配的,两人感情非常好。
然而,好事多磨。姑娘虽然事事都要依赖小张,甚至她的父母、兄弟遇到难处也要小张帮忙解决,但是他们对小张在婚姻上的可靠性却缺乏信赖感。他们认为小张对柔弱的晓玲不会“从一而终”,因为他太优秀了;他的公司生意兴隆,喜欢他的女性太多;他出入歌舞厅、卡拉厅太频繁了,这一切使晓玲的家人对她的婚姻顾虑重重,因此这对恋人的婚期自然就迟迟定不下来。
事实上,小张对晓玲实在是忠心耿耿,从来没有移情别恋的念头。问题在于,虽然时空从未随意转换,无论他怎样口头、书面地保证,也无法让心上人坚信未来那必须一天一天过着的日子会永远幸福美好。为此,小伙子伤透了脑筋,磨破了嘴皮,请求姑娘在实践中予以考验。实践,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就是有一套只能容纳他们两人生活的房子。于是,他们手牵手,在热闹的都市中寻找他们秘密藏身的场所。
终于,他们踏破铁鞋觅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还带有简单的家具。除了购买一些床上用品和厨房用品外,其他的也就暂时将就了。房东说,家用电器不用也是容易坏的,这家房东的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都让他们借用。
从此,小张和晓玲就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进行实践”,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小张接受晓玲的考验,而晓玲则接受小张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
时光流逝,一年又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小张和晓玲像邻居,又像兄妹,当然也像恋人。大家都说晓玲太优柔寡断,也都说小张太有耐心,一片痴情真不容易。至于何时结婚嘛,那谁知道呢?大概也不会太久吧。
试婚中的女性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女性与男性的成功机会几乎相同。在某些方面,女性的素质甚至是男性无法比拟的。现代女性在迎接挑战和生存竞争中,既是男人的合作者,也是男人强有力的对手。女人天生就比男人笨的偏见已被打破,男人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无数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现代女性,用不可否认的事实,彻底击碎了数千年沿袭下来的、对她们的偏见和轻视。
人类历史的河流沉重而迟缓地流到今天,我们突然发现一切都在改变——“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标志,全球网络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生存竞争显得越来越激烈。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这是一个自主选择职业、自主选择生活方式、自主选择婚姻模式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自主地选择生存与发展空间,路就在自己的脚下,自己完全有能力主宰各自的命运。毋庸置疑,中国女性职业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可以确信,中国女性创造辉煌的日子已不再遥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必然也会给现代女性带来思想和观念上的更新。那么,社会的急剧变化对她们的生活方式、婚姻方式、家庭方式、两性方式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不同家庭模式中的女性
国家统计局在年提供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家庭总数不断增加,每户规模继续缩小,家庭结构趋向简单化。
据报告分析,到年代的后五年,我国家庭户有万户,户规模下降人。年我国家庭户有亿户,比
年增长了%,而同期人口总数仅增长了%。新增长的家庭户绝大部分原有家庭的成年子女结婚后分离出来的小家庭。从家庭代际来看,一代户为%,两代户为%,三代户为%,四代户仅为%。这表明两代户已经成为我国家庭的主体,三代户急剧缩小,“四世同堂”的家庭已经是不多见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家是温馨的避风港,同时也变成一个机动性很强的“旅行包”,变成一个小小的“迷你”家庭。
单亲家庭、独身家庭、“丁克”家庭、电子家庭、作坊家庭、自主经济家庭等,这种迷你家庭的感情在上升,然而解除它的自由度却在增大。伴随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家庭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有母亲——姥姥家庭,有母亲——继父家庭,有母亲——姨母家庭,还有母亲——“他人”家庭。有的家庭已经复杂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像个“多国部队”。这些复杂的小家庭的出现,就像独身家庭一样,并没有谁强迫他们非此不可,许多当事人是不得已才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接受了这种家庭模式。
过去,人们对单身家庭是采取一种歧视的态度。单身家庭中的女人被称之为女光棍、老处女、小寡妇等不甚文雅的称呼,说及这些人时,人们的眼中往往带有鄙视和不屑。然而,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改变,现在人们不仅接受了这种单身家庭,而且还有人羡慕那些“单身贵族”。据资料统计,单身家庭在年代几乎为,在年代是%,在年代为%,到年代则接近%。家庭结构已经小到不能再小的地步,稍有一点儿风波必将乱了方寸。
夫妇经济独立的家庭“制”是舶来概念。在西方国家,亲朋好友聚餐吃饭后,各自付账叫做“制”,“制”本指一种付款方式。而今,“制”已被悄然移植进中国家庭,弄成了家庭“制”。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有钱大家花,夫妻双方在经济上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差别在于谁来掌握经济大权。家庭“制”的出现,就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
实行“制”的家庭,是夫妻双方将各自收人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共有资金,以此来抚养孩子、应付家庭的日常开支,剩余的资金则由夫妻二人自由支配,真正做到了“亲夫妻,明算账”。
家庭“制”将夫妻双方在经济上的收支有条件地独立开来,使双方尽管以家庭为单位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彼此经济上是互不干预,相对独立的。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
梅小姐相貌雍容端丽,性格热情奔放。半年前,告别了第一次婚姻两年后的梅小姐,与现在的陈先生以闪电般的速度结了婚。陈先生是那种观念很“前卫”的人,他很崇尚西方盛行的“制”,认为这种方式对解决婚后经济问题比较合理。这一点也是“英雄所见略同”,梅小姐本来就是一个不喜欢依赖别人的女子,她能自食其力,并认为这才能够体现出彼此“平等”。
陈先生在家中果真是实行严格的“制”,比如买菜买肉、打油打醋、买茶叶这类日常生活支出,他的原则是列出明细账来,一个人负责一天,或者是这次你买了,下次就由我来买。当然,也不可能做得那么绝对平均。陈是开出租车的,若出车晚了在外面吃了饭,这一天的生活费照出,不吃不补。新家成立以后难免要买些大件儿,自然是二一添作五,一个人出一半钱。
陈先生开出租车好几年了,挣了不少的钱,到底有多少,也没有告诉梅小姐一个概数。当然,梅小姐也不去过问这些事,她只知道他有大把大把的票证和证券之类,全锁在他自己的抽屉和保险柜里,连看都不让她看一眼。梅小姐正值风姿招展的年华,空闲时也爱逛逛商场,遇上新潮的时装,也常对着镜子试一试。但是,买衣服、买鞋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偶尔钱带得不够,陈先生也能给添上,但总忘不了说上一句:“记上欠账哟!”虽然日后并不一定真的向梅小姐讨债。久而久之,梅小姐不再让丈夫陪她去逛商店了,毕竟,丈夫也舍不得他宝贵的时间,他开出租车是按分按秒计价的啊!
转眼间,陈先生就要过岁的生日了。这是梅小姐婚后第一次给他送礼物。于是,她倾囊自己一个月的奖金,为丈夫买了条“金利来”领带,配丈夫那件米色西服,一定会使丈夫看上去成熟和潇洒。
可是,当梅小姐走到自己家门时,却犹豫着再也走不动了。她真担心丈夫在高兴地接过领带的同时,会这样说:“哦,感谢你小梅,还想着我的生日,可是,我们是“制……”说着,甩过两张或三张“老人头”。对此,她一点把握也没有——无论现在,还是对未来。
“制”对梅小姐和陈先生来说,是幸福,抑或是忧郁?
孙小姐和她的丈夫同是北京某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在同一家单位工作。结婚后,两人在经济上严格地实行“制”。从结婚来说,两个人的家都不在他们工作的北京,因此谁也没要家里的任何东西,只是两人各出了元钱,置办了一些家庭必需品,办了个婚前财产公证,然后再把两人各自的东西搬到新房里,这个婚就算结完了。以后,每月小两口各自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元钱作为家庭的日常开支,剩余的钱就各用各的,若是谁的亲戚或朋友来了,就由谁多掏些钱招待,他们一直这么做,似乎已成规矩。外人丝毫也看不出其中有什么不协调,这正是两人相处的高明之处。逢年过节,结婚纪念日或是对方生日,都由双方各自从自己的“小金库”中拿出一部分为对方购买礼物。不会有经济问题的纠葛,也保持着各自的独立,两口子生活得心情愉快,有滋有味的。
和前两个家庭不同的是,小玲和丈夫大伟结婚时并没有实行“制”,但后来的“制”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和谐与幸福。小玲是一名中学教师,大伟是机关干部,他们的收入在当今会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因为小玲安排得当,日子也还过得去。大伟每月将工资全部交给小玲,自己需要用钱时就伸手向小玲要。而小玲怕大伟香烟抽得太凶,手头抠得很紧。大伟为此与小玲经常吵架。后来他们商量后决定,每月拿出元钱,作为家庭的支出,剩下的就各自分管,自行支配,买大件的用品再商量,关系理顺后,夫妻俩再也没有为钱的事红过脸。现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交够‘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互不干扰两相安。”
“制”走进中国家庭并日见红火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因为“制”将夫妻关系的发展建立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在这个起点上均享有自由支配自己、按各自意愿生存于世的空间。同时,“制”也的确解决了不少夫妻间因经济原因而引起的矛盾纠纷,铲除了双方在经济问题上南辕北辙、争吵不休的“病灶”,使夫妻关系变得单纯明朗多了。这是“制”实行的现实意义。
“制”对中国的传统提出了挑战。
“制”令每个中国人都不得不有所思考。
双“保险”的家庭“一家两制”已逐渐成为现代都市家庭的一种时髦结构。
“一家两制”,是一个家庭的男女主人,在两种所有制下工作。
或者,是指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吃“皇粮”,捧“铁饭碗”,能够达到“旱涝保收”;另一部分则是在社会大潮中弄潮,在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或私营企业中就职,甚至是做个体户捧“泥饭碗”,坐“玻璃椅子”。
有人幽默地说,这是“脚踏两只船”,左右都安全。有人对此评论说:“‘一家两制’是最佳的家庭组合结构,能够在收入、风险、福利等方面达到‘综合平衡’,生活既稳定又富裕,万一有什么闪失,也有一只‘铁饭碗’可端,保险系数高。”
傅小姐和她丈夫大学毕业后双双分到市轻工业局工作,每月工资加起来只有千把元钱。除去各项开支,所剩无几。于是傅小姐决定“下海”一搏,留下书生气十足的丈夫坚守岗位。很快,傅小姐应聘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任公关部经理,月薪元钱,还不算奖金。说及此事,傅小姐自豪地说:“与其两人死守在事业单位,过着不温不饱的生活,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家庭两种所有制,‘一社一资’,只有这样,我们家才可以早日奔小康。”
张小姐文思敏捷,她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是某报社文艺部的主任。她的丈夫在国画上颇有造诣,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某学院美术系的教授。当“下海”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时,他们最终抵不住诱惑,便决定去试试“水性”。张小姐干起了一家文化发展公司,她的先生则办起了装演公司。
一年后,张小姐的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赔了数万元钱,而她丈夫的装潢公司则办得红红火火,净赚了多万元。于是,张小姐赶紧撤了公司,“上岸”回到报社,端起了“铁饭碗”。如今,张小姐仍在报社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先生则在生意场上搏杀,公司的规模越办越大,资金积累也越来越多。两人生活得富裕而知足,提高了生活质量。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还是“一家两制”好,保险系数大。
“一家两制”,无疑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表现了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成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铁饭碗”将被打破,下岗、待业、失业会逐渐增多,“一家两制”的结构必然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而消亡,即从“一家两制”变成“一家一制”。
“两人世界”的喜与忧“丁克家庭”源于英文译音,特指夫妻双方有收入、能生育、无小孩的家庭,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两人世界”。
娶妻生子、传宗接代,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繁衍的自然形式,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丈夫+妻子+孩子=家庭的模式,一直是人们公认的标准家庭架构。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丁克家庭”这种在西方颇为盛行的家庭模式,已悄悄地登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上海市年至年间,有133万男女登记结婚,其中对夫妻至今未生育,占结婚总数的%;广州市年有生育能力而不愿生育的夫妇达3万人,到年猛增至万;北京市自年以来,结婚的夫妇约有%自愿不育,多达近7万人。年,全国各大城市的“丁克夫妇”总数已突破了万对。他们已构成现代中国城市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今天的年轻人,将对有没有孩子看得极其淡泊。在人口增长率已连续数年呈负增长的上海,如今每对新婚夫妇中就有近对的年轻人在婚后数年坚持不生育。这些年轻夫妇,他们并不在乎急于要抱孙子孙女的父母辈的唠叨,也不在乎世人对其所作所为的议论,仍然是我行我素,潇潇洒洒,在两人的世界里生活得恰然自得、开开心心。
王小姐结婚至今已将近六年,始终没有要孩子。然而,就是因为这不要孩子,她遭到了许多飞短流长,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毕竟两人世界还难为世俗所认同。邻居们在背后指指戳戳、冷言冷语,那神情仿佛她果真是那种不会下蛋的母鸡。至于婆婆,尽管她儿子三番五次解释并差点儿为这事翻脸,可平时仍然没好脸色给她瞧,还时常有意无意恶声恶气地拿话刺她。其实早在婚前,在关于生育孩子这件事上,丈夫就与她达成共识,趁年纪轻,婚后先好好享受一下没有孩子干扰的清静生活,对发展自己的事业也是有益的,等到真的想要孩子时再生育也不迟。为做到这一点,她甚至去医院做过人流手术,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不愿让“第三者”来干扰他们两个人的清静世界。
王小姐也不无气恼地说:“我们中国人,对有些事情特别是别人的私生活好像特别敏感,总爱大惊小怪,爱胡乱猜测,然后又将这种猜测奔走相告、四处传播。其实,生不生孩子那是个人隐私权,在有些经济和科技事业发达的国家根本不稀罕,有什么看不顺眼的呢?要我说,政府对不生孩子的夫妇,也应参照独生子女政策,予以特别奖励才对!”
的确,在不少“丁克家庭”中,由于不存在生活中养育孩子的烦恼,即他们自己所说的“第三者”干扰,使得他们或可以更集中精力致力于事业,或能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想怎样快活就怎样快活的夫唱妇随的田园诗般的悠闲而又浓情浪漫的生活中。
一位在某家出版社任编辑部主任的女士,在文学界崭露头角,曾获茅盾文学奖等大奖,作品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并出版了数十部专著。在谈及暂不生育孩子与事业有成的关系时,她坦率地表示:我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就,与丈夫的理解支持是分不开的。虽然我不知道也无法推理想象有孩子的生活究竟会是怎么样,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有了孩子,肯定不会有现在如此充裕的时间任我自由支配,也不可能有如此安静的家庭生活环境供我钻研业务,因为我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工作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虽然工作任务繁重,好在没有孩子的拖累,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体能,休养生息。
当医生的郑小姐,生性好玩,除了工作之外,她和丈夫对舞蹈、音乐、游泳、滑冰等样样都玩得精通,而且每年两人都要挤出些时间外出旅游观光。虽然郑小姐已结婚七八年了,仍没有孩子。知情的朋友都知道,郑小姐曾经怀过孕,是夫妇俩主动做了流产和绝育手术,自愿加入到“丁克家庭”中来的。问及缘由,他们的回答是:人生苦短,我们一生的时间很有限,有了孩子就会带来繁重的家务,会埋葬婚后的浪漫情趣,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生命的真谛,比守着孩子和房子有趣。现在,夫妇俩一有了钱,就双双出门旅游,到没有去过的地方,是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尽管没能享受天伦之乐,两人的世界亦是其乐融融。
在我们这样一个将“断子绝孙”之类仍视为“家耻”的社会里,在观念陈旧,连生男生女都会演绎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的社会里,今日的不要孩子之举,其意义之深远,无疑是领风骚之先的。“丁克家庭”的出现,应该是象征着一种进步,它把人们从生育的重负下解放出来,使中国人的生育观、家庭观、伦理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诚然,我们难以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在一些口称暂时还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中,也许数年后会发生质的变化,部分家庭会由今天两个人的世界升格为三个人的世界。但现在的情形是:在我国都市生活的大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他们活得精彩、充实而潇潇洒洒。虽然这些“世界”还很小,但它或许会成为明天社会的一种走向,一个定然会被更多都市人接受并习以为常的趋势。
“周末夫妻”,其乐融融夫妻团聚,形影相随,朝夕相处,子女绕膝,安定稳固,被国人视为理想的家庭模式。
然而,现代人感情越来越敏感,也越来越细腻,忽然间感觉到爱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夫妻朝朝暮暮,卿卿我我,感情再好的夫妻也会有磕磕碰碰、乏味的时候,于是,现代鸳鸯们在寻觅一种新的感觉。
什么样的感觉呢?
“久别胜新婚”,这一并不太新鲜的观念被翻版成颇具现代意味的“7—6”生活方式。
夫妻俩并不是远隔千里的两地分居,而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或一个社区,但他们是一地两居,只是到了周末或某个约定的时间,方会聚集在一起,然后再分开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人们形象地称之为“7—6”夫妻。
庄小姐新婚燕尔,虽然已经拥有了一个属于两个人的世界,但夫妻俩都认为,尽管组成了家庭,但朋友和爱好是不能丢的, 独身的自由弥足珍贵,这就需要时间。于是,他们商定,两人每周除了周末和周日必须回到小家生活外,其余工作日之外的业余时间则属于各自的“自留地”,可以自由发展,自由发挥,自由自在。同事们说:“这小两口生活得潇洒、浪漫,感情也好。”
在政府机关当打字员的小荟,风姿绰约,丈夫小波在外资企业任部门经理。婚后夫妻俩恩恩爱爱,且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本来,他们收入不菲,又没有负担,生活得甜甜蜜蜜,也无可挑剔。可有一段时间,小芸和小波之间,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两人曾经如胶似漆的感觉越来越平淡。他们俩为此讨论过,但最终都没有结果。丈夫在百无聊赖时偶然翻开了大学时读过的美学课本,看到了《审美距离说》一章,该章指出审美主体对客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由此,小波联想到,或许夫妻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也许更容易激发情感。小波把这种想法与小芸一说,小芸马上赞成。
第二天,小波简单地收拾了一下换洗衣服及日用品,就准备住到集体宿舍去。一早,他们一块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然后小波住到单位的集体宿舍里。每到周末,小波就回到家中,然后夫妻双双把孩子接回家。三口人或到饭店小吃一顿,或一起逛逛公园,或在家里欣赏家庭影院,生活中似乎又增添了不少情趣,到星期一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小波再回到集体宿舍。就这样,他们之间的“7—6”生活过得津津有味。夫妇俩还深有体会地说:“这样的‘7—6’生活,使我们又仿佛回到了初恋时代。”
保持适度的距离,短暂的分居,或许会产生许多悬念。在念头越来越多的时候,周末也就到了。于是,两人相拥在一起,一次说个够,一次爱个够,一次乐个够。
不过,“7—6”生活固然会产生距离美感,也不能排除会产生心里隔膜,或许婚姻就会由此解体。况且,这种生活大都是年轻人的选择,觉得新鲜、刺激,而上了年纪的人,恐怕不会这样“别出心裁”,毕竟老年人更多的是相依相伴。人老了,就会更容易觉得孤独和寂寞,所以他们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
“夫妻分床”浪漫温馨一位社会学家说过,夫妻双方在家庭生活中所占分量的最佳比例为:,而不只是:。言下之意,夫妻双方是平等的。同时,夫妻中的任何一方都应该是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总之,是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时下,都市里一些文化程度较高、讲究生活情趣的夫妻,分床已逐渐成为一种秘而不宣的时尚。夫妻分床不是闹矛盾不得已而为之,也不是过不下去了,它是一种浪漫型的生活方式。夫妻分床只是平时分室而卧,到周末或特别高兴的日子才会同床而眠,平时则各忙各的,丝毫不妨碍各自的工作和学习。
小苏和王强的分室而卧就是为了工作和生活得更有质量。
小苏是某高校的外语教师,喜欢看书,晚上将女儿哄睡后,最大的享受就是倚靠在床头,在柔和的台灯下读中外名著,沉浸在浪漫经典的故事中。丈夫不在身边,仿佛又回到了独守闺房的岁月里。她每天坚持记日记,把对丈夫和女儿的感情都诉诸笔端,但她不想让王强知道这一切。她总想,在心中为自己留下一点空间有什么不好呢?
王强是某科研院所的电脑工程师,是搞程序设计的,构思时特别需要安静,一杯茶一支烟,是他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只要没有人打扰他,晚上是他思路最清晰、最敏捷的时刻。因为白天会有很多繁杂的事情打乱他的思路,为了使设计更加完美而精确,他常常深夜还在工作。为此,他经过妻子的同意后,在书房里搁了一张行军床,过起了快乐的“单身汉”生活。
总有那么几个晚上,王强会在设计完最后一步程序后,冲到小苏的房间里把她拉起来,分享他的喜悦和成功,而小苏也会经常神秘地叫王强进到她的房间,让他猜猜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谁写的,他明知是小苏,却故意说是别人,小苏急了,便娇嗔地骂他打他。
一份资料表明,%左右的夫妻对性生活的过程和结果不满意。单调乏味的家庭生活(包括性生活)对许多夫妻来说不是一种美好而正常的享受,甚至不少人将它看成是例行公事,是一种负担。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在西方颇为流行的夫妻分床而居逐渐为我国不少夫妻所接受,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性乐趣和性感受,更是健康的观念和美好的情感。从科学的角度讲,分床有利于提高睡眠的质量。
中国家庭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被打破,发生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变化。
尽管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击中国,中国传统家庭的铁幕被迫拉开了一道缝,但也仅仅是一道缝。而现在西方的思想观念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中国也开始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家庭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鲜活的“细胞”,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革命。
家庭革命带来了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不少在新型家庭模式下生活的女性,她们的生活或多姿多彩;或美满幸福;或痛苦失落……无论如何,新的家庭模式都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女性幸福的家庭生活仍要靠自己去好好把握!
婚前同居的女性
在百川汇流、气象万千的繁华都市中,各种观念激烈碰撞东西方文化迅速交流,青年人的婚姻观念和恋爱过程也在发生变化。虽然人们试图不断给婚姻注入新的活力,但往往难以赶上感情日益丰富化和扩大化的要求。
年代以后,特别是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人员流动的加快,未婚青年同居的现象日益增多。
在西方,同居已成为一种公开的两性关系模式。但它是“民不举,官不究”的私事,既不符合道德规范,也不受法律的保护。据美国社会学者在年代中期的调查,同居现象在大学生中较普遍,只有%左右的人表示坚决反对同居。西方人的同居情况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恋爱型的同居,即热恋中的情侣相依,双方住在一起,并没有结婚的承诺;二是机遇型的同居,即非恋爱关系或婚姻动机的青年男女或离婚者,出于某种需求和利益自愿组合在一起;三是婚姻型同居,其中又有“试婚”型和“事婚型”;“试婚”是婚姻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是婚前调适与检验的阶段。“事婚”则是实际上未办结婚手续的非法夫妇关系,可视为“事实婚姻”。
在我国,关于未婚同居现象,学术界、教育界和婚姻管理部门都在讨论,看法也是各执己见。持否定态度者,认为婚前性关系对婚姻的幸福美满有不利的影响。而肯定同居“试婚”作用的人则认为,同居是婚姻选择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它涉及现阶段的整个文化教育水平、科学知识普及程度,精神与道德水准及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尚无可操作的理论观点和行为指导。
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恋爱、婚姻期的大多数年轻人延长了恋爱的时间,推迟了结婚的年龄。他们从恋爱到结婚,要五年左右,大大超过了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初期年轻人从恋爱到结婚的时间。另外,他们开始漠视传统中一贯重视的东西,即恋爱关系并不一定会产生婚姻关系这一结果。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贞操观念的淡化、避孕用具的广泛推广等,促使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婚前同居是喜是忧,当事人心中最清楚。初始的快乐消失之后,带给当事人的或许是终生的悔恨。据众多的事例分析,“婚前同居”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弊大于利。下面的几个故事,或许能给你一点儿启示。
“曾经拥有”以后,到底在不在乎在一家医院当护士的刘小姐,虽说长得不漂亮,却也皮肤白皙,性格开朗,特别爱笑,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大伙也乐意同她交往。到了26岁了,刘小姐依然名花无主,也不急着找异性朋友。朱医生是这家医院的外科医生,英俊潇洒,很有魅力,手术也做得特别好。也许是事业胜过了一切,也许是对自己的魅力信心十足,他36岁了仍未成家。刘小姐成为朱医生的助手后,就悄悄地爱上了他。爱得强烈而专一,以致刘小姐几乎成了朱医生的影子,甚至下班后她也要悄悄地跟随着朱医生,直到看不到对方为止。
终于有一天,36岁的朱医生好像突然意识到也应拥有一份自己的爱,但他隐约感到不一定能和刘小姐永远生活在一起。朱医生并不隐瞒这一令姑娘心寒意冷的事实,他告诉刘小姐:她可以到他家去,也可在那里过夜,但是一旦相互之间没有了爱,那么就和和气气地分手,谁也不能成为对方的累赘。当然,他不会轻易地离开她,毕竟他被她的恋情感动着,她也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性。听罢这番表白,刘小姐悲喜交加,酸甜苦辣一齐涌了出来。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同时又感觉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就像节日的焰火,虽然耀眼夺目,却是稍纵即逝的。无论如何,她毕竟曾经拥有过!
刘小姐和朱医生就这样住到了一起。朱医生的父母远在深圳,他独住一套两居室,平时冷冷清清,形单影只。但现在厨房里刘小姐做出的饭菜美味可口,室内窗明几净,收拾得井井有条。晚饭后,朱医生不由感慨:家里有个女人真好!可是好景不长,一位相貌、身材、学识都无可挑剔的女孩突然出现在刘小姐和朱医生之间,并很自然地当上了朱太太。按照“协议”,刘小姐只得悄然撤出了。因为有“约”在先,她本该是无怨无悔的。但真的事到临头了,她才深切地体会到那刻骨铭心的恋情是如何使她难以舍弃!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剪不断,理还乱”,“曾经拥有”以后,其实根本不可能“不在乎”,除非你并未真心付出过!
有了孩子怎么办《婚姻与家庭》杂志是全国妇联主管、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主办的,该杂志于1993年9月首次在全国公开发表“公民性道德问卷”。从收到的581份有效问卷的汇总统计中,发现被调查青年中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占32%。调查中还发现:男性比女性在青春期更早地有性行为,16岁以下有过性行为的男性为4.7%,女性为1.3%;16—18岁男性为20.7%,女性为15.9%。虽然传统道德社会制度对人的性行为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但是西方思潮、贞操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婚前同居,发生性行为是在所难免的。
不少男性在约会初期立即向女性提出性要求,心中是否怀有恋情呢?对此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如果女方轻易答应,对恋爱的发展却很有害。在男人心目中,溜走的鱼才是最鲜美的。一俟他占有了你的身体,在他的心目中反会看不起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青年男女开始从农村拥入城市,抛弃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生活,融入“朝九晚五”的工厂节奏中,一切是那么新鲜和惊奇!远离家乡的孤独、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不少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恋,并开始同居生活。青年人对性最好奇、易冲动,这就使他们加速了对性的尝试。于是,一个新的生命也在猝不及防中诞生了。很多人既没有结婚证、也没有准生证,他们只有无奈地选择人工流产。据北京某医院的门诊记录,年人工流产者有1/6是未婚青年。现在做这种手术的女性越来越年轻,而且近一半是未婚青年。
如果说,在“人流”的背景后面,我们还可以想象体味到许许多多复杂的、隐秘的,从精神和情感上都很容易破碎的东西的话,那么人们应该要求于“人流”手术的,就不仅仅只有鲜血、尖叫和劫后余生的恐惧。据医生介绍,即使是岁以上的已婚妇女,在做了“人流”手术后也很少有人要病假条,那些未婚先孕的青年人更不用说了。的确,不管“人流”普遍到什么程度,都没有人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人们依然把它看成是隐私性很强的事情,而除了个人隐私外,它的复杂性和社会化因素,往往更加令人关注。
虽然也有人选择做单身母亲,这也许是对传统的背叛,也是母性的回归。但是接踵而来的是无尽的麻烦,孩子的户口、入学等一系列问题自然而然地摆在眼前,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极为不利。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情孤僻、怪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单身母亲遭受周围人的冷言冷语、生活上的困难更是不必说。社会压力的巨大,往往使单身母亲受到极大的伤害,不少人后悔莫及,可是悔之晚矣!所以,很多婚姻专家劝年轻人慎走单身母亲之路。
小和小的相识很浪漫,在小雨霏霏的春天相识,彼此都觉得对方正是自己要找的那一半。两个年轻人终于走到一起。但是小A的单位分房要论资排辈,小B的家里宽阔,很自然小A住到小B家。虽然小B的父母对小A比较满意,但是小A总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或许距离才是美,相处久了彼此的缺点和短处都毫不隐瞒地暴露出来。于是,两人开始了争吵,感情也越来越疏远。但是,这时小B却不合时宜地怀孕了。与其草率地结婚,葬送一生的幸福,还不如过些自由的日子,免受孩子的拖累,于是小B去做了人流手术。可小A是非常喜欢小孩的,因此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只得无奈地分手了。后来两人都各自结婚了,但这段不和谐的同居生活给他们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致对婚姻产生失望,毫无幸福感可言!况且,后来的爱人对他们过去的这段经历也很不理解,这种婚姻状态可想而知是没有质量的。
何时是婚期一位进入而立之年的小伙子,拉着他岁恋人的手,漫步在大街小巷。他们的目光频频光顾电线杆或布告栏上贴着的“住房招租”、“住房租赁介绍”等字样的字条。这是一对热恋了四年的青年。小伙子姓张,高大强壮,手握大哥大,腰别机,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姑娘叫晓玲,苗条秀气,说话轻言细语,走路轻盈婀娜。小张站在晓玲身边,似乎天生就是姑娘的护花使者,姑娘天生就应该有这样一位护花神。他们自己也强烈地意识到:双方是十分般配的,两人感情非常好。
然而,好事多磨。姑娘虽然事事都要依赖小张,甚至她的父母、兄弟遇到难处也要小张帮忙解决,但是他们对小张在婚姻上的可靠性却缺乏信赖感。他们认为小张对柔弱的晓玲不会“从一而终”,因为他太优秀了;他的公司生意兴隆,喜欢他的女性太多;他出入歌舞厅、卡拉厅太频繁了,这一切使晓玲的家人对她的婚姻顾虑重重,因此这对恋人的婚期自然就迟迟定不下来。
事实上,小张对晓玲实在是忠心耿耿,从来没有移情别恋的念头。问题在于,虽然时空从未随意转换,无论他怎样口头、书面地保证,也无法让心上人坚信未来那必须一天一天过着的日子会永远幸福美好。为此,小伙子伤透了脑筋,磨破了嘴皮,请求姑娘在实践中予以考验。实践,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就是有一套只能容纳他们两人生活的房子。于是,他们手牵手,在热闹的都市中寻找他们秘密藏身的场所。
终于,他们踏破铁鞋觅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还带有简单的家具。除了购买一些床上用品和厨房用品外,其他的也就暂时将就了。房东说,家用电器不用也是容易坏的,这家房东的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都让他们借用。
从此,小张和晓玲就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进行实践”,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小张接受晓玲的考验,而晓玲则接受小张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
时光流逝,一年又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小张和晓玲像邻居,又像兄妹,当然也像恋人。大家都说晓玲太优柔寡断,也都说小张太有耐心,一片痴情真不容易。至于何时结婚嘛,那谁知道呢?大概也不会太久吧。
试婚中的女性
相关阅读:
上一篇: | 第六章 解读现代男性(三) |
下一篇: | 第七章 诊断现代女性(二) |